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光谱学与波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马龙生、毕志毅、陈扬�V、杨晓华主持完成的项目《光场时-频域精密控制与超灵敏激光光谱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上海高校唯一获得该奖的科研项目。
早在20多年前,马龙生团队就开始从事光场时域、频域的精密控制与超灵敏激光光谱研究。他们先后主持或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973”、“863”等许多重大与重点项目。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该团队实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突破:在我国首先研制出飞秒激光光梳,并先后到国际标准局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进行国际比对研究,证明了光学频率合成可达到10-19;在国际上首次将独立的两台飞秒激光实现位相锁定,首次观察到两台飞秒激光之间的干涉;首次演示了两个超短光脉冲可相干合成一个新的光脉冲,被国际科学界称为“为实现光脉冲的合成和裁剪迈出了重要一步”。马龙生教授还先后于1980年、1994年、2005年分别获得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马龙生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使物理研究获得更多以往无法得到的信息。比如,过去常常认为物理常数是恒定不变的,现在天文学界虽然提出这些常数在数十亿年间发生了缓慢的变化,但由于过去的时间测量仪器精密度有限,根本无法捕捉到这些变化。如果能够运用飞秒光梳,时间测量更加精密,就可以获得那些原先无法得到的信息,这将使人们对自然界基本定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毫无疑问,这样的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马龙生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离不开项目团队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学校的重点支持。长期以来,该团队始终注重跟踪、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并与国外学术界保持密切的交流,因而在科研过程中一直走在国际前列。在马龙生与之长期合作的研究者中,就有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霍尔这样的科学家。正是由于广泛的国际交流,极大地拓展了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使得团队成员在从事自己的科研时能够看得更远。现在通过马龙生教授的超灵敏光谱技术可以测到原子吸收了十分之一的量,而当初他们提出该研究项目的时候,连美国实验室的同行都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光谱研究项目启动之后,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也确实没有任何进展。但课题组成员毫不动摇,继续埋头钻研,终于达成了目标。
对于光谱学实验室这样的重点实验团队,学校多年来也一直实行倾斜政策,从研究生招生到实验资金的申请、资源配置等,都予以重点支持。国际视野加上人才与资金的有效集聚,使光谱学与波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强大的科研能力。
二○○七年三月七日